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十二五”发展定位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黑龙江省高教强省建设规划》的精神,按照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十二五”时期高等学校发展定位工作的通知》(黑教发〔2010〕16号)要求,从学院的实际出发,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制定《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十二五”发展定位》。
一、办学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探索民办高校规律,发挥民办高校优势,坚定“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 的内涵发展办学之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和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构建以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体的教育教学体系;以育人为本,培养“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适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坚持 “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规范、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办学方针,把学院建成国内一流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二、发展定位内容
(一)类别定位:以经管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二)类型定位:教学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三)学科专业定位: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发展工学、文学、法学等学科,实现经、管、工、文、法各学科之间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四)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顾现有高等职业教育,2015年实现完全本科教育。
(五)办学形式定位:实行全日制的学历教育。
(六)办学规模定位:到2015年,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达到并稳定在11000人左右。
(七)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龙江,面向全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并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八)办学特色定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适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构建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分类指导为手段,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九)办学水平定位:在“十二五”期间,把我院建设成国内一流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十)办学功能定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以财经类为主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三、主要发展指标
(一)办学规模: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376人。
(二)学科专业:本科专业达到36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5大学科门类。
(三)师资队伍:专任教师达到525人,硕士以上研究生达430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实现硕士化。
(四)校园占地面积:校园占地面积达到66.
(五)校舍建筑面积:校舍建筑面积达到25.95万平方米。
(六)教学仪器设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190.54万元。
(七)图书:纸质图书达124.12万册,电子图书达998GB。
(八)资金投入及来源:资金主要来源于学院自筹资金和德强集团的投资。详见附表六《学院经费收支情况规划表》。
四、发展定位的可行性分析
“十二五”发展定位与“十一五”发展定位相比,在办学指导思想、规模定位、特色定位和水平定位等方面进行了修改。在办学指导思想上,突出了“内涵”发展,进一步明晰了人才培养目标;办学规模上比“十一五”扩大2000余人,到2015年完全实现本科教育;办学特色上进一步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办学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其可行性主要表现为依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定位,有较强的针对性,从学院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具备自身条件。
(一)发展定位的可行性具有社会基础
学院发展定位可行性的社会基础主要表现为:一是发展定位是依据民办高校的发展由以规模和外延发展为主向以质量和内涵发展为主转化的大背景下制定的;二是依据经济和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在区别于一、二表本科和高职专科的错位思考选择中制定的;三是依据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高,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有就业市场,考生有进我院学习的愿望,招生生源好的实际制定的;四是依据学院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不断提高的实际制定的。发展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和就业市场紧密结合,有较强的针对性,使其可行性具有社会基础。
(二)发展定位的可行性具有自身的条件
学院具备发展定位可行性的自身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是学院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两大特色。一个是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即培养“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适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构建“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分类指导为手段,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个是管理模式特色,即完全实现了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全员聘任制的民办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学院呈现出两大办学优势。一个是初步形成了针对性强、专业特色突出的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另一个是建立健全了适合民办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具有机构精、人员少、效率高、办学成本低的优势。三是学院具备了健康持续发展的办学条件和综合实力。这三个方面使学院发展定位的可行性具备了自身条件。
五、发展定位的保障措施
为保证学院“十二五”发展定位的落实,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巩固党委政治核心地位,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针对民办高校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同于国有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党委参与理事会决策制度和党政领导一元化制度,使党委在政治上有领导权、管理上有参与决策权、行为上有监督保证权,确立和巩固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地位。党委通过“六管”,即管方向、管政策、管政治、管干部、管思想和管服务,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学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建设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深入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引进、培养、稳定、提高”的方针,本着“强化岗位、择优聘任、精干高效”的原则,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需要,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采用各种方式引进高素质人才,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继续引进“双师型”教师。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满足学院的教学要求。“十二五”期间,将启动博士津贴制度,力争引进博士研究生30人。
2.强化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合理高效利用现有教师资源,以政策为导向,加大教师在职培养的力度,认真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选拔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外出学习进修,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职称层次。到2015年,中青年教师实现硕士化,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50%以上,培养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达50人左右。
3.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管理干部的岗位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岗位考核制、培养提高制等制度体系,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相对稳定,能支撑万人大学的管理干部队伍。
(三)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和培育特色专业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依托优势学科,培育重点专业,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主要依托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优势专业,加大投资力度,保证学科建设的需要,重点支持有特色的专业加快发展,力争建成1~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3~5个省级特色专业或重点专业,并使其在国内同类院校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十二五”期间,本科专业稳定在36个左右,并在突出专业特色上下大气力。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不断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使培养方案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使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达到6:4,通过多模块、多层次、多平台的实训环节,培养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整合课程门类,淘汰内容陈旧的课程,删减课程交叉重复的内容,进一步扩大知识容量,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在确保学科基础课基础上,对部分专业课进行优化整合,体现文理渗透、学科交融,使专业方向课突出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2.深化教学改革
继续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落实改革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完善产学合作、订单培养等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双证”和“多证”制度。创新考试模式,改革考试方法,构建“以人为本、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
3.提升科研水平
认真落实学院科研管理系列制度,加大科研资金支持,鼓励和激励教师进行教研和科研,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十二五”期间,科研资金投入超过200万,省级以上科研立项超过100项。
4.加强课程建设
在保证所有课程达到合格标准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优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建设院级精品课程25门左右,建设省级精品课程5~8门。
5.强化教材建设
从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继续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合作,编写应用型本科院校系列规划教材及实训教材约40部,力争有5部以上成为同类院校的重点教材。
6.实践教学建设
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投资500万元建成经管类综合实训中心。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按照实际业务流程,进行单项与专业综合实训及交叉混合训练,使学生增强对实际业务的感性认识,强化技能训练,有效地缩短学校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拓展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校企联合,扩大委托培养、订单式培养渠道,“十二五”期间,建立100个以上的实习就业基地及合作单位。
7.教学监督体系建设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狠抓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坚持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控及随机性巡视的监控体系,落实学院、系部、学生三级评教制度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风考纪、毕业论文(设计)检查制度。
(五)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结合学院的发展和办学特色在已确定校徽和校旗的基础上,确定校训、校歌,凝练学院精神;组织学生开展以提高专业技能为主的各种形式技能大赛,锻炼、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三型校园”建设为载体,开展主题鲜明的综合性文化艺术系列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提升师生内在修养,增强学院的凝聚力;进一步美化、优化学院独具韵味的人文景观,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继续改善办学条件
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学院自筹资金和德强集团的投资。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使学院可持续发展有资金保证。详见附表六《学院经费收支情况规划表》。
二○一○年七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