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典藏家 | 王春玲:每个人都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作者:刘思言来源:hth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发布时间:2021-07-01浏览次数:860

王春玲,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1980年出生,档案学专业,副研究馆员,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中国档案学会会员。2003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现任hth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图书馆馆长。

2003年以来,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相关工作和研究。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校级教改课题2项;副主编著作2部;公开发表论文13篇。科研成果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档案学会全国征文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全国征文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档案学会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

编者按:

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书本的香气,那一本本排列整齐的书籍带着生命的气息,静静地等待着独特的翻启,如同校史馆的端庄大气,沉浸着时间的洗涤,证明着光阴的意义。我似乎看到了历代奠基者们在默默发光,听到了龙财人的“根”在恬静中抽枝发芽。

和春玲馆长谈话,如同在线观看“感动中国”,内心无数次被清流洗礼。

她太像一本好书,只是放在那里,就值得一读再读。就像图书馆,伫立在那里,就是磅礴宇内的答案。

历史的开荒者和典藏者:龙财人,有“根”了

如果说龙财几十年的历史是一场电影,那春玲馆长的角色一定是场记了。

从最开始的文书岗到图书馆馆长,她滔滔不绝的“播报”着龙财的历史,带我身临其境的穿越回十几年前的龙财。

2003年4月,她从三十选一的面试里突破重围,那时的她对学校陌生又期待,尽管学校初建,只有100多员工,在校生招了845人,仍觉着“这学校真大,有奔头,所以跟着学校一起成长起来了。”

2006年,学校从江南校区“搬家”到江北,“还记得一个屋子一个屋子的调研,各个部门需要什么样子的,多大,应该怎么布置。站在新楼前我们就研究,这个应该是会议室,那个是.....”那时偌大的校园还没人,路上没有路灯。她开着手电筒在走廊里一顿狂跑,赶紧处理工作,再闭眼睛跑出去。附近鲜有吃饭的地方,假期来工作,就早上来快速的干,下午两三点走,回家吃。

11月15日,全体搬家完毕,“最多一天有五六波访问团同时来参观学校,大家都特别骄傲。”

2008年学校转设,怀孕7个月的她白天工作,晚上就住在学校,“见证了转设时所有人紧张的状态,大家都一股劲,没杂念,真的就是为自己的学校捏一把汗......”

转设成功后,学校开始注重内涵建设,整章建制,从无到有一点点做起来。“人有了,屋子有了,设备有了,制度建立起来了,就特别庆幸拥有这次建设机会。”轻飘飘的一句话背后,却是一批人的艰苦开荒历程。

档案专业的她比任何人都清晰地知道,专业化的档案流程建立对一个学校有多重要。档案工作的专业意识时刻提醒她,留存下学校历史每一刻的珍贵资料,填补上当下的历史空白。

火力全开的hth体育-(中国)科技公司的档案工作在教育厅连续两年的检查中都是优秀,专业化的档案记录,为后来的学院年鉴大事记、校史馆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史料。

2019年3月,hth体育-(中国)科技公司校史馆建立。数载春华秋实,数载风雨同行,春玲馆长如同历史时光的旅拍者,记录传承了无数参与者,亲历者,记录者的心意相连携手共进。龙财人的校史馆由此而生,为纪念,为传承,为前行。

图书馆的2.0时代:重生之路

2015年,有位同学在门口探头,“老师,这里看着挺好的,我进来要花钱吗?”

刚负责图书馆工作的春玲馆长才知道,学生们对于图书馆的认知居然贫瘠到这样的地步。当时,每天来借书的同学连20个也不到,更别说来自习的同学了。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很无奈,每天的氛围如同一潭死水,大家都互相不交流,只默默做自己的事。

堂堂万人大学充满神圣的图书馆,这样怎么行呢!春玲馆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有了再大的问题进入了图书馆,总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而春玲馆长遇到再大的问题,也总是会有办法解决。长久的开拓型工作,早已让她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她陆续参加了行业委员会,开始专业性的学习,一个人去外地调研,看论文,研究各个方向的发展问题。

她和馆员们一起上架调架40余万册书籍,又攻读那些大块头论文,漫漫迷雾中寻找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新机。

从最开始空旷的2个自习室,到如今人头攒动的6个全开放型学习室;从一个以馆藏为主的图书馆,到馆藏121万册“资源丰富、管理科学、服务全面、空间合理”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图书馆;从空无一人的大厅,到满地挤在沙发上看书的同学们;从瘠薄的一个校内图书管理机构,到图书期刊种类齐全数量丰富更新及时,智能化设备提供智慧服务;从对图书馆毫无认知,到在馆内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还拥有了自己的学生组织...源源不断进馆的图书期刊,呼唤着踏破门禁的求知脚步,如同两条交相呼应的河流,开启了图书馆的2.0重生时代。

“曾经就坐门口一个个数,一天也就能数出100多人次...哪像现在高峰都八九千人次,数不过来了。”

为了真正有效的服务同学们,春玲馆长特别注重学生们的感受:“只要是同学们来问过馆内没有的书,我们都会仔细的记录下来,去定向寻找这个类别的相关书籍,不光老师感兴趣的各类专业文献,同学们爱看的漫画期刊,网红排行榜书籍,励志青春,我们全部都有最新的,很多书连我上初中的女儿都很惊讶,说太好了,都不用去书店了!”

如今,图书馆成为了龙财的“西西弗书店”,平均每年新书上架近5万册。全年不间断征求师生意见,利用荐购、调研、划目等方法确定购买新书书目。

随着入馆人数的增长和学生对图书馆的关注度,春玲馆长时刻思考着图书馆应该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图书馆最终应该可以真正的辅助到师生的教学科研和学习,在校内它首先是资源管理中心,然后是学习服务中心,我们任重而道远。”

她通过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试图引流大家,每次找资源,就会有意识地来到图书馆。互联网时代,检索信息再方便不过,但网上一般搜索引擎检索的很多内容涉及到版权,能看到的内容有限,尤其是专业学术方面的内容,其实专业的途径就是图书馆最全面。这也是为什么图书馆在数据信息时代洪流中能够始终屹立的终身价值。

历久弥新奋进者:学习是她的终身事业

图书馆的工作逐渐走上正轨,春玲馆长开始思考起馆员的业务能力提高问题。

“一个人的能力强不行,所有人的力量强这个集体才有战斗力。”“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只有一流的图书馆员”。

从自己想做好,到有团队,到要每个人优秀,春玲馆长像所有人的大家长,默默地为每个馆员策划设计着更适合的职业发展道路。如今,图书馆员中达到副高以上职称的有2人,中级职称7人。大家有意识的开始研究业务,每年都有新的学术成果形成,通过课题、论文、专业委员会征文、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公开发表,还积极参加黑龙江省高校图书工作委员会的各项业务评比活动,并多次获奖,学术成果中获全国第十三届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征文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图书馆委员会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原来就根本没想过,她(春玲馆长)来了以后所有的学习都会让学,找各种时间机会,带大家学习。信心程度都不一样了,和我们共享学习信息,我们自己就每年都去报名。”

——“也不知道给开多少钱,玩命干!白天跟我们搬书上架,晚上熬夜写材料论文,那手都抖啊,这体力活哪是需要她来干的!”

——“根本啥要求都不提,她都这么干,还有啥说的。”

馆员对她的描述里,满满的心疼和崇敬。一起分担,彼此保护。她像一只年轻的“鸡妈妈”,守护着这片净土,而她的精神力量,吸引着更多人走向知识的神圣殿堂。图书馆造就了这样的一群人,注定奠定终身学习这条道路。

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变得极其容易,人们再也不需要在厚厚的文献里埋头翻找,只要轻轻一点,就能乘上人工智能的快车,快速获取知识。可就是这样,也越来越多人丧失了主动学习,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春玲馆长说这种能力是“信息素养能力”。

致力培养提高学生终身受益的“信息素养能力”,是春玲馆长在图书馆发展建设上的终身目标。

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上,有着许多毕业生的“兴奋”。都是看到图书馆翻新各种变化的喜悦和共鸣。许多人虽然离开了学校,依然保持着读书精进的习惯。

“我觉得大学对所有人的作用就是,当你离开这里时,也拥有可以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们的大学,拥有这样的图书馆,是每位龙财人的幸运。

卿云慢慢,墨玉书香,图书馆成为一代又一代龙财人重要的精神家园,它是一张学校的名片,证明着龙财人底蕴和实力的象征。

从她踏入馆里的那天起,由职业小白,到成熟印记,与龙财相伴成长了十七年。在交付年轮的同时,她付出了努力和汗水,把整个心血都用在了龙财事业上。

如今建校二十余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她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用“三牛精神”继续耕耘这片书香沃土,为龙财事业的新征程聚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