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学校办学定位“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学校发展实际需要;坚持内涵式发展,注重应用型办学特色培育”,经济学院明确培养目标,构建“1引领、5维度、4赛道、2目标”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1引领是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5维度是专业、课程、教材、教师、教研等五方面建设,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4赛道是课程思政、产教融合、学科竞赛及社会实践赛道,立体化打造人才培养路径,落实“五育并举”,深化“三全育人”;2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经济学院秉承“厚植根基、创新机制、提升内涵、凝练特色、开放发展”的办学理念,重点建设经济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等财经类专业。根据学校办学思路,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与实践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推动学院发展
经济学院党组织是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基层党建示范点;建有双带头人党支部工作室、党员之家、学生公寓党务工作室等;构建“辅导员+教师+党员班主任+学生党员+积极分子”五级育人体系;实施“五带头、五率先”工程;推进“六进四引领”工程;探索建立校政企党建联盟;教工支部春风服务队等,为经济学院的发展掌舵、护航。
(一)立德树人谱新篇
在黑龙江省总工会“关于表彰2024年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的活动中,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获评2024年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该教研室全体教师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立足岗位、执着专注、崇尚创新、敢为人先,为推进学院及学校建设作出贡献,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扎实表现,为全院教师树立了榜样。
(二)师德师风树表率
经济学院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推动学校“三风”建设落地见效,深化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养成良好师德师风,经济学院党组织带领全院教职员工深入理解并遵守职业行为准则,营造良好师德师风氛围。学院拥有省级师德先进个人两名、校级师德先进个人四名、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多名,以个人带群体打造了一支团结奋进、努力拼搏的团队。
(三)多维并举正学风
学风包括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学习作风。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在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引领下,辅导员老师学习生活关怀下,经济学院学生在第一课堂精神饱满、全情投入,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优异。重视考风建设,坚决制止作弊等错误行为,纠正不良风气。在学校相关制度的引领下,为学生提出学业预警机制。
二、特色定位,五维打造“金专、金课、金教材、金师、金教研”
经济学院紧紧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建设、打造具有学院特色的“金专、金课、金教材、金师、金教研”。
(一) 精准定位,建设“金专”
经济学院拥有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定位清晰,以区域经济发展定位、行业发展引领、岗位需求导向为抓手,着重强调提高应用实践能力,打造具有特色的“金专业”。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实践中立足龙江经济区域及哈尔滨新区“三区一极”发展战略定位,以龙江自贸区建设为载体,以跨境电商为突破口,拥抱数字经济,探索出多维度开放式校企协同共育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为企业提供产业支撑和人才输送,为龙江发展提供人才智库。
“金专”建设的基础,首先从“金课”建设入手。
(二)多元创新,打造“金课”
在日常课程规范建设的同时,加强在线课程的建设,打造校级金课,积极申请省级金课,尤其重视校企共建课程。学院《财富管理》被评为省级课程联盟混合金课;校级优质课程主要包括《物流管理学》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校级在线课程主要包括《生活中的经济学》《财富管理》《物流概论——揭秘物流》《战略管理会计》《跨境电商数据分析》。在建课过程中,企业导师深入课堂,指导课程实验,校企共建课程主要包括《跨境电商运营》《综合业务模拟实践》《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商务智能数据分析与挖掘》等。《跨境电商运营》获得第三批黑龙江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并入围第十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一校一课”产教融合展示课,获得好评。
(三)校企合作,共建“金教材”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辅助和引领,经济学院除了按要求采用马工程教材、规划教材外,部分课程组织自编教材,最具特色的是与企业联袂编写了《电商创业实操教程》和《跨境电子商务实操教程》两本实操性强的指导性教材,为增强学生与行业的融入度、提高学生上岗实战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四)多点发力,培养“金师”
教师是落实人才培养理念、贯彻课程及教材建设的重要践行者。经济学院通过教研活动、指导就业交流会、学院督导听课制、青年导师制、线上线下师德培训等,不断树立教师们爱岗敬业的理念,明确教师职业的神圣和责任。2022年刘世鹏老师获得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在学校的支持下,本院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在读博士7名,其中4位教师在学校骨干教师选拔中脱颖而出,被选送并资助攻读博士学位。学校近年来分别选送教师赴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等参加专题培训,教师培训覆盖率100%;此外,选派青年教师参加专项、前沿会议,比如政企大讲堂、数字经济教学研讨会、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研讨会等,极大拓展了青年教师的视野,为未来教学和科研明确新方向、融入新内容拓宽思路。
同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比如:与阿克托斯有限公司合作,为外贸企业提供数据分析;与唯你科技公司合作,就实训基地项目建设进行研究等。老师们相继获得了全国跨境电商岗位培训证书、阿里巴巴中小企业商学院数字化人才认证证书、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展专业竞赛裁判员资格证,被聘为“职场说”主持人,提高教师的实战指导力,也扩大了学校的行业影响力。
(五)创新融合,开拓“金教研”
经济学院在狠抓教学基本功的同时,强调课程讲授方法、课堂组织形式、考试改革等方面的创新与实践,其中《跨境电商运营》课程分别在第二届黑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副高组二等奖、在第四届黑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首届产教融合赛道一等奖,打破了省内民办高校在该项目比赛中获奖纪录;《电商创业实操》课程在第三届黑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中级及以下组一等奖;《产品数据营销》《管理会计》课程在第四届黑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分别获得副高组二等奖及中级及以下组三等奖。
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教师们注重总结升华教学经验,2022年“数字经济背景下多维度开放式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的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等奖的获得,实现了学校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也是黑龙江省民办学校零的突破,是经济学院未来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标杆和旗帜。
近年来,经济学院完成科研课题研究55项、发表近百篇论文、各级获奖50多项。其中黄秀梅老师团队、李宛萱老师团队以及孙慧娟老师团队、洪玉娟老师团队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李惠芹老师在外文期刊上发表论文《AI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ax coll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in China》。冯明芬老师自2019年开始从事冰雪经济研究,承担省哲学社科青年项目《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发表冰雪旅游相关文章6篇,其中《基于多目标优化算法的冰雪旅游需求动态资源配置与预测》被SCI检索收录。青年教师刘金奇连续3年在《财务管理研究》上发表5篇论文,其中《共生、共创、共享:服务利润链如何创造企业价值》获评该期刊优秀论文奖。
三、立体培养,四赛道齐发力
为落实“五育并举”,深化“三全育人”,经济学院从课程思政、产教融合、学科竞赛及社会实践四个赛道深入实践和探索,立体化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课程思政落实处,润物无声育人才
经济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养成思政融入的思考。《跨境电商运营》课程获批第四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培育项目,“初心铸税魂 芳华献税收”获得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第二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何为全面预算管理”获得校级课程思政案例二等奖。同时,老师们以实际行动为学生上“流动的思政课”,比如:老师义务辅导英语考级和职业资格考试,为困难学生联系就业等,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
(二)产教融合多路径,构建人才培养新生态
经济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以专业认证为标准,以企业用人标准及行业规范为依据,建立行业、企业、学校三方互动的办学模式,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创新体制,积极探索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逐步凝练专业建设特色。
从校内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情况看:为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建有模拟物流仓储部、模拟海关营业厅、跨境电商作战室、跨境进出口商品展厅、福斯特财税实验室和新道VBSE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虚拟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以产业学院及大数据服务中心等为依托,开展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模式,一方面开设订单班为外贸企业和物流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将企业引进校园,实现“企业岗位认知、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四个环节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北京顺丰速运有限公司、长三角(义乌)就业服务中心等40多家企业建立实习就业合作关系。在产教融合赛道,校企联合育人,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蜕变。
(三)学科竞赛多元化,适应融合人才新需求
经济学院把学科竞赛、第二课堂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在学科竞赛、第二课堂的选拔、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近年来学生获得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2023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赛全国三等奖、优秀奖,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2项,第二届全国高校智慧物流仿真大赛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等三百余人次奖励。2024年第十四届“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学院获得一银一铜的好成绩;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黑龙江赛区中学院喜获铜奖五项。学科竞赛赛道,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为就业打下基础。
(四)社会实践融专业,增长才干、激发担当
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利用寒暑假时间,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带队,开展以专业对标职业、以思政引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赴大庆、绥芬河、黑河、义乌、天津、大连、北京等地,深入会计师事务所、物流公司、电商运营公司等企业一线,就相关专业问题进行了解。社会实践赛道,提高了学生专业认知、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增长才干的同时激发了担当意识。
四、明确目标方向,培养应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
经济学院在各项建设中始终明确两个目标,一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二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正是以构建“五维度、四赛道”为核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意识、行业对标意识极大提升。近年来考取行业资格证书300余人次,比如:全国外贸单证员岗位资格证书、仓储主管岗位资格认证证书、会计专业初级资格证书及阿里巴巴跨境人才初级证书等。学生们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订单班学员创业率达10%;2022年就业率为81.13%,2023年就业率为85.16%,均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
经济学院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行业发展新变化,在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下拟建大数据分析中心,为商务局、外贸企业提供相应服务,尤其重点服务对俄贸易企业。中心为商务系统提供2次深入培训,致力于提升企业商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还为企业提供多次公益数据咨询服务,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据,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经济学院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更加明确方向,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