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黑龙江省政府发布了产业振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高质量构建“4567”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四个经济发展新引擎,实现“换道超车”跨越发展;实施区域振兴计划,推动生产要素向重点地区集中、产业集群向重点园区集聚,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动力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着力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加快推进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型制造、旅游康养、养老托育、文化娱乐等七个现代服务业发展。金融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加快哈尔滨新区及龙江“数字经济”建设,金融支撑助推作用不可或缺。作为落户在新区的财经类高校,学校秉承“厚植根基、创新机制、提升内涵、凝练特色、开放发展”的办学理念,重点建设与之密切相关的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互联网金融、金融工程等财经类专业。在做大做强财经类专业的同时,通过交叉渗透来实现对其他专业的融合发展。金融学院根据学校办学思路,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特色培育,深化校企合作与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与实践产教融合,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先后获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省虚拟教研室、省教学团队各一个,省一流课程二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二门,省课程联盟混合金课一门,省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智慧树”杯全国课程思政示范案例竞赛一等奖,省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一、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思路
金融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紧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哈尔滨国家级新区建设、龙江“数字经济”建设等与学院专业紧密相关的各级政府的发展战略规划和专业社会需求,以学校办学定位为基础,以企业用人标准及行业规范为依据,建立行业、企业、学校三方互动的办学模式,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创新体制,坚定内涵式发展,积极探索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逐步凝练专业建设特色。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金融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金融学教研室获得省级虚拟教研室
二、对接行业职业标准,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财经类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入手,不断明晰财经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我们坚持“一条主线”,突出实践技能的课程体系,强调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元结构”,打破传统一元的理论教学体系,转向“技能型”和“理论型”二元结构培养模式;“三大平台”,即课程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能力教育平台;“四个结合”即教学内容和实际操作结合;校内实验和顶岗实习结合;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
在此基础上打造“课、证、赛、信”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是指在课程建设方面,除夯实金融理论知识以外,突出金融实践能力特色,研发仿真课程、推出系列在线课程,打造金课,学院建有慕课10门,其中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校级精品在线课5门。
“证”是指采取“课证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从业资格证考试课程纳入到专业方向课当中,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可以考取理财规划师、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基金从业资格证书、保险从业资格证书、期货从业资格证书等相关资格证书。
“赛”是校外活动方面组织学生参加金融类专业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近年来,指导学生参与共青团中央、金融教职委等部门组织多项投资模拟大赛,取得全国一二三等奖四十余项。
“信”一方面是指发挥“互联网+”优势,跨学科培养金融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人才;另一方面是教学手段信息化,利用慕课、虚拟仿真平台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同时依托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围绕金融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在线课资源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等内容,定期邀请兄弟院校开展教研活动,举办名师示范课,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承办全省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技能大赛
哈尔滨服务贸易产学研基地落户
“商人文化与智慧”课程获得黑龙江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货币银行学”课程获得黑龙江省课程示范课及教学团队
保险学专业学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三、对接岗位流程,强化实践技能
实践教学模式
从教学、教研、硬件实验室、软件实验室、校企业合作和时间六个维度,课内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和校外实训四个层面,将专业实践教学的所有相关要素整合在一起。校企合作共商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平台和智慧工场,增加课外实习和校内实训,让学生身临其境,掌握工作岗位上所需的技能。学院建立了全程项目管理制度,进行企校合作,共同完成教学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实体协同效果。充分运用龙财银行、新金融智慧工场、新商科智慧工场、大数据可视化中心,购置银行、证券、保险、金融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实训软件,开展智慧金融教学,使实体协同和过程协同的育人目标得以实现。
教育部新金融智慧学习工场
教师在龙财银行讲授点钞
金融学院依托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双向融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联合培养平台,通过“引培并举”打造双师双能的师资队伍。建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科研团队2个。聘任行业企业精英作为校内导师,参与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分享学术报告及指导毕业论文;聘任行业分析师为学生讲授实训课程、指导专业竞赛。鼓励校外专家、教师及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研发和教学资源转化,以此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以赛代练促进教学开展
金融学院把第二课堂、学科竞赛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专业竞赛可以让学生有展现和锻炼自我的机会,在备赛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知识技能、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逐渐完善“以赛代考”制度,完善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相关课程免试或加分制度,扩大赛事活动影响面,促进“课赛”融合。在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的选拔、参与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金融学生参加点钞、小键盘技术大赛
共青团中央举办全国金融精英挑战赛获奖
学院承办金融挑战赛省赛选拔赛
五、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金融学院建有金融产业学院。产业学院突出“虚实结合”教学特色,依托龙财银行,将银行业务流程搬到校园的实验室,从场地设计、业务分区、职能部门等多方面进行仿真,构建情景模拟的条件供学生进行业务实训。同时和商业银行合作,推荐学生顶岗实习。真正实现“企业岗位认知、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四个环节能力的实训培养,从学校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产学对接”的目标。
针对金融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定位优势,金融学专业同招商证券有限公司共同开设“毓璞计划”金融训练营,打造“行业教育+行业研究+行业人才”一体化平台,共同关注大学生成长与就业;同东方财富共建金融数据分析实验室,联合开展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依托学校货币博物馆、红色财经之路博物馆,金融学院组建钱币经济研究中心,推进钱币学和货币史的研究,提升学生的财商素养。
学生在龙财银行开展校内实训
同招商证券共建“毓璞计划”
学生在民生银行顶岗实习
未来金融学院会依据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坚持需求导向、产教融合、构建应用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及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学业评价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